传统村落是指人类聚居的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人文景观的空间环境,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物化表现。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日益严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抛弃,村落传统文化不断流失。而传统村落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它有多古老,而是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地区传统的生活样式。村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留住乡愁保护好传统的地域文化同样重要,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核心应是尽力在传统村落空间内保护村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将传统村落作为不断成长发展的生命体整体活态而保存下来。2014年11月17日,古北口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3月,古北口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依托古院落、长城、庙宇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庙会为主的民俗、民间传说为主的民间文学、宫灯技艺为主的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保护,开发集文化体验和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民俗旅游产品,适应村落动态发展的要求,实现村落外延价值与内涵文化的统一。
一、长城脚下、潮河之畔的国家级传统村落
古北口村位于密云区古北口镇中心区,长城脚下、潮河之畔,是历史传承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界面,是华北平原通往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重要关口;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的险关,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平时期,又成为沟通内外的陆上贸易口岸,是北京的东北大门。素有“京师锁钥、燕京门户”之称。伴随着屯垦戍边、边民互市,满族、回族等多民族同胞迁徙于此、聚居于此,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赋予古北口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可谓古迹众多、文化厚重,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庙宇文化和抗战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发扬光大。
古北口村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大体包括了三个类别:一是生活类景观。古北口村现存建筑文化遗产丰富。重点保护区内以居住建筑为主,院落格局采用传统的四合院模式,正房坐北朝南,面阔多为三间,厢房居于东西两侧,有别于北京典型四合院之处在于没有耳房,多以砖墙或石墙连接厢房和正房直接围合院落。以白家大院、郝家大院、李家大院保存最为完整。古北口老街两侧以商业建筑为主,东侧以宗教建筑和居住建筑为主,宗教建筑以财神庙、药王庙、杨令公庙保存最为完整。二是设施类景观,即为村落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为村落安全提供保障的军事设施。古北口设施景观以军事文化景观最为突出。古北口因其独特地理位置,成为万里长城上一处重要的关隘,历来起着拱卫京师的作用。自燕国起就是重要的军事门户,西汉时期便开始修建城池,南北朝时期,古北口位于北齐境内,为防止北方蒙古族进犯,开始修建长城经过古北口,明朝为进一步加强防务,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继续扩建新城,内城设古关、东关、西关,外城设铁门关和水关,形成古北口第一道防御系统,与北齐长城形成的第二道防御系统构成了完善的长城防御体系,形成了“城中城”、“城套城”、“城上城”的军事奇观,在近代古北口抗战和古北口保卫战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三是精神类景观,主要包括村落内部及其周边用以表达人类信仰和寄托的圣地、宗祠、寺庙、社树,风水林等。古北口位居蟠龙、卧虎两山之间,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共存、相互交融的宗教信仰格局,也由此衍生出丰富的庙宇景观。自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在此建最早的关城后,就有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辽代开始修建杨令公庙,明代修建药王庙、财神庙、关帝庙等不同宗教信仰的庙宇十几座。
古北口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也包括三个类别:一是民俗文化,有药王庙庙会、杨令公庙庙会、古法农事。二是民间文学,有村民采药救治边关战士的传说、村民参军戍守关口的传说、杨家将传说,还诞生了三部与这里相关的京剧《审头刺汤》《古北庄》《捉花蝴蝶》等。三是传统技艺类,有古北口花灯制作技艺。从非遗项目的等级来看,古北口花灯制作技艺为密云区级非遗项目,杨家将传说为国家级项目,其余皆为未评定项目。
古北口村距离北京密云城区55公里,与河北省滦平县相邻,全村辖5个自然村,村庄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834亩,共有386户1060口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5%以上。由于夹在山河之间南北狭长地带的特殊地形,村内耕地少,人均不足三分;又地处山区和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工业发展受限。依托古长城、庙宇等物质文化遗产、山水自然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非遗等旅游资源,统筹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开发集文化体验和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民俗旅游产品,成为古北口村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主要路径。
二、重构三个空间,实现传统村落有机更新
现代意义的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综合概念。学术界提出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理论,把乡村人居环境看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系统,其可持续运转依赖于物质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以物质空间更新、文化空间更新和社会空间更新为着力点,优化主导功能与重塑三生空间、修补显性基因与修复隐性基因、织补关系网络与重构社会秩序的有机更新方案,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路径机制。古北口村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在保留传统村落有机秩序和原真风貌的基础上改善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赋予了现代意义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新内涵,具体表现为保护与优化传统村落生活、生产、生态的三生空间,保护传统村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维护与构建传统村落和谐社会秩序等。
(一)保护与优化三生空间,展现古村落特色风貌
传统村落普遍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保护传统村落特色风貌的必然要求。古北口村通过改善村落生活基础服务设施、保护古村落自然生态本底风貌、推动乡村生产方式升级等,优化传统村落物理空间,有利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绿色持续,推动传统村落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一是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宜居生活空间。古北口村发展民俗旅游以来,在全村范围内实施了路面硬化、集中供水、安全饮水、公厕改建、污水处理、搭节能炕、建沼气池等多项工程,实现了村内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建设出街道整洁、低碳环保、空气清新的村居环境。
二是因地制宜保水退林改善村落生态环境。基于密云水库保护之责,古北口村实施对东关河道的治理,开展引水、防渗、砌坝、截流、绿化等工作,利用潮河清凉洞水源,引水至东关河道来补充地下水流,使河道内形成常年自流景象,形成村落被潺潺流水环绕的生态景观。近年来古北口村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林地资源,在不破坏生态机理的基础上开展退林还耕,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筹。
三是农旅融合推动古村落产业升级。古北口村大力挖掘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表演组,建了秧歌队、木屐队、健身操和广播体操队等,扶持村民自娱自乐的小品、三句半等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市、县、镇各级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同时,组织村民成立了“北京古北口聚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旅游土特产品为窗口,有机联动旅游商品产、供、销各个环节,新建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农具及满族生活起居展室,促进小杂粮等农副产品走向市场。
(二)保护与活化文化遗产,传承古村落传统文化
传统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古北口村探索了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有机更新路径,帮助村民重现文化记忆与重构认知体系,增强观赏者的沉浸式、代入式体验并加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正确应用。
一是保护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文化气息。古北口村对文物古迹的修缮,坚持修复为主保留原始风貌,对蟠龙山长城的三处敌楼进行修缮行动对保护长城具有重大意义;村居、村路的改造升级走仿古复古路线,坚持保留村庄原始肌理;街道骨架基本保存民国时期“一纵四横”的鱼骨式格局,村内建筑主要采用传统的四合院模式,保留清朝末期以来百年古建风格。立足于古北口镇文化,古北口村在古建修复的基础上,按照外古内新的要求进行民居修建。
二是通过节事演绎活态化传承村落千年文化。古北口村九曲黄河阵灯会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用高杆、彩旗、灯簇等改善九曲黄河阵,定期举办九曲黄河灯会,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结合村落民族特色饮食文化,挖掘出了各种满蒙特色小吃;结合村落传统手工艺技术,恢复了民俗旅游集市,扩大民俗户100户,推动手工鞋垫、老虎枕、蒲团等传统手工艺产品面向更多游客。还成立了古北口御道宫灯厂,恢复了御道宫灯生产技术,现能生产各式宫灯50余种,供游客参观、学作,为游客提供了感受古村历史和体验传统文化艺术的机会。
(三)维护与构建社会秩序,推动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具有特殊乡村性,是集本土村民、外来企业户、旅行者、政策制定者、文物修复专家等不同群体参与的复杂社会空间,要保证传统村落有机、有序更新和发展,协调各个群体利益平衡,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构建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是推动传统村落和谐可持续更新的有效途径。
对内,古北口村通过党建引领,构建“基层政治组织—农村合作社—村民”的多元互动关系。为优化基层服务打造惠民村庄,古北口村党支部着力打造两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一是由村民代表组成的代表服务队,主管全村的环境卫生和违法乱建监督检查工作。二是以优秀党员优秀民俗户组成的党员服务队,在服务和带领全村民俗户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村级事务管理透明化、民主化,建立“代理村干部”机制,将更多的选择权、管理权、支配权还给群众。定期举行民俗大会,帮助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和经营理念,重大问题由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自己谈话解决。
对外,古北口村注重引进外部资源,推动外部资源与本土发展融合构建“村—企—民”友好合作关系。一是建立旅行社与合作组织联系机制,联结农户与企院校、联结生产与市场,引进外部资源。2022年初,古北口村与四家单位签订了《古北口村红色美丽乡村建设“1+4”对口帮扶战略合作协议》,“1+4”即以驻村第一书记为引领,以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密云区农业农村局为带动,实现互带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古北口村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打造新时代文娱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品牌。二是人才引进激发古村活力。近年来,多位艺术家落户村庄,联合古村落手艺人进行艺术创作,为村民开展书法等方面的艺术培训,并为村庄文化建设、古村活化等提供帮助。在驻村艺术家的协助下,古北口村成功举办了善缘街展示、长城文化节庙会等文化活动,成功开发了圣旨、剪纸、宫灯等旅游商品,人才融合迸发出推动村庄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古村落“亮起来”
古北口村围绕打造“长城文化带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路线生态休闲旅游村”的发展目标,以打造“一村一品”为契机,深度挖掘当地民俗、民间节庆、非遗项目、名人典故等文化资源,建设品牌文化队伍,利用农事节庆时间节点,开展文化表演、文化产品展会及相关文化赛事等活动。集中打造5个文化名片,整体规划,协同发展,形成了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庙宇文化、抗战文化和爱国文化于一体的文化长廊。
2018年,古北口古御道生态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依托旅游景区资源,全村275个农户院落有136户经营民俗旅游,提供了323个就业岗位,带动手工编织、林果采摘等产业迅速发展,全村群众都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341.5万元,年人均收入26476元,旅游综合收入2831.55万元全村接待游客近20.13万人次,民俗旅游综合收入达2831.55万元,仅民俗旅游方面全村人均增收近万元,年收入最高的民俗户达到50多万元。
经过几年努力,古北口村打造成集人文生态、休闲观光和科普研究于一体生态小镇旅游目的地,助力当地旅游品牌的打造与提升,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2008年古北口村被市委农工委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2009年民俗旅游综合收入47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8900元,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2011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是北京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乡村。2015年被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示范村。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美丽乡村试点、被北京市委评为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构建“人-村-遗”一体化的活化发展策略
传统村落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古北口村要把握好人、村、遗之间的关系,维持村庄的特色传统风貌,恢复村庄的传统生活氛围,营造村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的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人-村-遗”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一是制定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弹性机制。古北口村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多样性和保护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保护村落风貌需要对人的行为活动制定灵活且有约束力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应该基于每个景观元素的历史文化价值,制定动态保护策略,灵活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对于文化价值较为突出的文化景观,建议采取维持原状不动的保护策略,规定村落所有的生产、生活、经营等一系列活动均不能对该类文化景观产生破坏。对于历史或文化价值一般但在村落历史演变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文化景观,采取弹性管理策略,并给出明确的可变范围,规定村落活动以不能超出景观元素的变化范围为前提。
二是丰富非遗项目种类。古北口村是一个传统文化古村落,村落内仍留存大量的农耕文化,如藤编、纺织、酿酒、磨豆腐、剪纸、榨油等。虽然这些农村生产生活的产物并没有申报为代表性非遗名录,但这些是村落的文化符号,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此外,一些传统节日,如二十四节气,端午、重阳、中秋、春节、元宵等均为优秀的非遗旅游资源,通过节日活动不仅可以增添乡村旅游文化内涵,还可以提高重游率。
三是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参与体系。古北口村是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发展模式,旅游活化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缺乏、相关人才缺失等难点。政府与社区的能力与财力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撑传统村落的大量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还需挖掘其自身活力。适当放宽外来企业入驻条件,通过土地房屋租赁、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借助外来文化企业的资金与人才活化非遗旅游资源。充分处理好政府、村落与企业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索政府、村落与社会资本合作体系,成立传统村落发展有限公司,将政府承担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职能,村落承担的村庄发展职能与企业承担的企业发展职能统一起来,相互融合发展。